明末崇祯年间,灾荒四起,朝廷无钱赈灾,导致西北流贼盛行,四处都有农民军造反;

于是皇上就让大家讨论一下,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,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鹤的观点成功脱颖而出。

因为他说:造反的人,不能杀。

“国家现在比较困难,应该培养元气,不能乱杀”。

这个思考方式之所以得到支持,是因为崇祯觉得,不用调兵、不用军饷、就能平息叛乱,太省钱了。

于是杨鹤就被任命为三边总督,去前线平叛去了。

按照杨总督的工作方法,前期的效果确实很好,没过多久,那些农民军的首领就归降了,为了安抚这些归降的农民军,崇祯皇帝还特意凑了十几万两银子让杨鹤去花。

最后的结果就是,银子花完之后,那些人又重新开始造反了,而且再次造反之后,追随的人更多,问题更加严重、一发不可收拾。

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杨鹤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:就是那些人为什么要造反?

答案是为了活下去,而活下去就要有钱、有粮食。

所以等钱花完之后,他们肯定会再次造反。

而崇祯为了省钱,采纳了杨鹤的工作方法,最后问题不仅没有解决、还让问题更加严重了。

后来杨鹤的继任者洪承畴上任,他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就跟杨鹤截然不同。

杨鹤是,投降前,好言好语招抚,投降后,好吃好喝招待。

而洪承畴是,投降前他说,如果不投降,就杀掉你们,投降后他说,你们投降了,所以杀掉你们。总之不管是抵抗还是不抵抗、投降还是不投降,都得被杀。

最后的结果就是,在洪承畴上任之后,短短的几个月,西北的局势便开始稳定,各路农民军纷纷受挫,首领被杀。

这就是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法带来的结果。

虽然有点文不对题,但是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,值得深思,所以分享给大家。